勵友點滴

現在位置:

​創傷知情與創傷療癒──兒少工作的新眼光│創傷知情

文/副執行長 劉宏信

勵友中心自民國1981年開始參與、推動少年觀護制度,並進入少年觀護所輔導少年以來,就一直進行「非行少年」(或稱「偏差行為少年」)的相關服務輔導與預防工作。從當時到現在,我們對於服務的青少年,有許多視角上的轉變反映在我們對他們的稱呼上,例如「邊緣少年」強調其在社會上的邊緣處境、「高危少年」強調其生活高度陷於危機的可能、「逆境少年」則強調其在成長過程所經歷的不順遂或傷害…等。這些轉變說明了我們愈來愈重視這些孩子的社會處境與成長經歷,而不單單只看他們的表面行為。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讓我們更加了解生活逆境對兒少造成的傷害與影響,這些傷害與影響我們稱之為「創傷」(trauma)。創傷涉及威脅或危險的事件,他們不必真的很暴力,只要讓人感覺到可怕,或感覺可能發生可怕的事情就會帶來痛苦。創傷,可以是直接接觸、親眼目睹或發生在親密的親人身上,包括虐待、強姦、暴力犯罪、目睹家庭暴力或社區暴力、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以及親人突然離開或死亡等。不是所有不好的經歷都帶來創傷,但是忽視、不被愛、寄養、父母被監禁或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等,都會給兒少帶來負面影響。

多重且長期的創傷(現在學者稱之為「複雜性創傷」)對於兒少的身心發展與社會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2014年,美國加州司法委員會法院行政辦公室的家庭、兒童與法院中心發表一份文件「複雜型創傷對兒少的影響:違反學校紀律與進入司法兒少的意涵」,指出根據大腦發展與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遭受童年創傷,特別是長期的經驗,對於兒童的功能運作帶來有害的影響,包括大腦發展、情緒調節、依附以及認知和行為運作。遭受多重創傷也和在學的學業與行為議題有關連,包括成績下降、行為問題以及例如喝酒、抽菸、使用違禁藥品等危險行為。這些負面的學業與行為,可能造成兒少進入司法體系。該份文件進一步要求對於進入司法系統的兒少,進行標準化創傷篩檢與評估,確保兒少接受適當的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服務,以符合他們的特殊需求,並降低未來違犯行為的風險。該份文件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在各種層次上都是創傷知情的青少年司法系統」,也就是用創傷知情的眼光來看待困難、不敬或偏差的行為。由創傷的角度來進行兒少服務不僅可以幫助受創兒少正常發展,也具有犯罪預防的目的。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創傷的盛行率很高,而且其長期影響很巨大。Finkelhor等人(2009)發現,美國每年約有60 %的兒童至少有一次創傷經歷。其中大約22%經歷四種或更多不同的類型的創傷。此外,在兒童福利服務系統中,創傷經驗幾乎是普遍存在兒少個案身上的。國內的部分,林口長庚醫院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醫師梁歆宜研究團隊曾經在2011年到2014年間對97名兒少進行身心調查,其中76名是社會局安置的個案,21名來自高關懷處遇機構或司法安置的青少年。他們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較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多了22%。兒童福利聯盟在2021年對全國高三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32.4%)的高三生有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其中有四種以上創傷經驗的高中生,有三成具「重度」情緒困擾,近半數會感覺緊張不安,近四成容易動怒、或是伴隨睡眠困難。這些有中等程度以上情緒困擾的比例都明顯高於童年逆境經驗分數未滿四分的高三生;而且拿到四分以上的高三生有自殺念頭的比例高達31.7%,是未滿四分者的三倍。

上述引用的調查研究結果意味著受創兒少的人數可能相當多,但沒有被從創傷的角度來認識他們的處境。我們回過來看勵友中心目前的各項服務,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個案經歷明確的創傷事件而開案的,例如兒少保護、遭受性侵害、性剝削等等。經過初步評估,在社區兒少據點與少年服務中心中,也有1/3〜1/5的個案有創傷經驗。目前這些單位的服務除了處理個案的法律、家庭關係、學業、打工就業、多元學習…等,也很需要將創傷療癒帶入服務中,以改善兒少的身心狀況與生活品質。從長遠來看,建立並推廣創傷服務是很重要的,這不僅是勵友個案的需要,也是整個台灣社會很多兒少的需要。
 

協助受創兒少復原

如前所述,兒童的大腦在兒童期與青少年期持續發展,這使得他們容易遭受創傷的影響。然而,這也意味著整個發展期我們有機會進行適當的介入,對其持續性的發展進行正面的影響。協助受創的兒童及少年走向復原,除了傳統醫療與諮商的運用之外,我們根據最新的研究在此歸納出另外四個重要面向:
1.幫助受創兒少進行神經生理的自我調控。
2.讓受創兒少擁有可以信任、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
3.讓受創兒少獲得與他人一起合作、同調的互動經驗。
4.讓受創兒少的能力得到發展與充權。


首先,創傷經驗的畫面會反覆出現在受創者的腦海中,畫面出現的同時,生理的過度反應也被喚起,這使得受創者一直處於創傷經驗中,無法好好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因此,神經生理的調控對於受創者非常重要。我們對於經驗的記憶不會消失,但只有不讓那記憶過度誘發情緒反應,我們才能在當下對那經驗進行理性思考,過去才能成為過去。自主神經系統是大腦最主要的生存系統,以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兩大分支來調節全身的喚起狀態。當我們處在最佳狀態,這兩個系統會透過緊密合作,讓我們最自在地跟環境以及自己相處。受創者很難在身體上感覺到完全放鬆安全,他們的肌肉一直都準備著跟看不見的敵人作戰,沒有辦法進入安靜休息的狀態。在創傷復原上,主要的挑戰始終是如何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並安全的交出自己、投入社會環境中。讓孩子學會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有助於調節情緒,可以真正認識自己。

其次,我們知道一個可以促進韌性發展的重要元素,是至少有一個有能力、關懷的成年人,可以持續不斷地支持並照顧孩子。這個成人的支持除了來自家長之外,也可能來自老師、諮商師或社工。對於那些在家庭與社區中遭遇負向經驗的兒童,一個安全、支持以及穩定的環境更是至關重要。孩子擁有令他們安心、熟悉與有能力的照顧者,復原較為容易,也較不會受到創傷事件的長期影響。人與人之間最強大的回饋來自於得到摯愛的關心、認同與情感,而最深刻的痛苦則是摯愛不再關心、不再有認同與情感。在兒少成長的過程中,愉快的感覺與人際互動緊密相連,有助於大腦的穩定發展。這也是整個兒少相關的資源系統應該把握的重點,我們要確保跟孩子有關、最適當的支持資源的穩固,並且極大地理解孩子所受的創傷,接納孩子各種噪動或冷漠、疏離的行為表現,並能以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避免重複使孩子受創的線索或行為,如此便能創造一個安全、信任的生活環境,促進孩子發展出韌性。



第三,許多受創的青少年在團體活動中很明顯會跟人不同步,很少與人長時間四目相交、彼此信任。因為自幼就經歷到創傷的人,其經驗的本質就是感覺到自己跟他人的聯繫是斷裂的。因此,若能有適當、安全的團體活動,耐心、逐步、緩慢地讓他們獲得彼此瞭解、互相協調的經驗是很有幫助的。需要彼此合作、互相依賴的團體活動,例如大家一起跳舞、合唱、演戲、打籃球…等等,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身體的節奏與力量。兒童也可以透過一起遊戲,感到彼此在身體上有默契,體驗到連結感和開心。全世界的宗教儀式都有節律性的動作;齊步行進與歌唱讓人得到希望與勇氣。我們可以在群體節奏活動中,穩定自己的不安、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這對於受創的兒少,有助於發展自信,跟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從而獲得復原的力量。

最後,協助受創兒少發展自己的能力也是重要目標。克服情緒與人際關係的困境是服務受創兒少的基本目標,然而他們要朝向未來發展,需要更多能力來讓他們在社會中站穩自己。社會福利服務容易只投入「殘補」,忽略「發展」與「預防」的服務項目也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們不能像一般服務受創成人一樣,將服務只聚焦於情緒與人際關係問題,受創兒少跟其他兒少一樣,都需要協助那些資源匱乏的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與能力發展。勵友中心的使命與核心價值,要求我們讓兒少得享人性與靈性的關懷、陪伴他們找到力量克服困境之外,還要協助他們豐富生命經驗、創造未來,如此才能朝向鼓勵他們關懷社會、成為給予者。這是一個豐盛生命的建構,因此,我們也要將受創兒少的能力發展視為工作的重要目標。


    

期待建構與推廣專業的兒少創傷療癒服務

勵友中心基於基督信仰,相信以福音精神為人帶來豐盛的生命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了解到很多迷失、疏離、狂飆的兒童與青少年,背後都有令人心痛的創傷經驗,跟他們工作也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希望除了懷抱熱情與理想,也建立一個專業、有實效的服務內容,讓我們的事工得到事半功倍之效。未來,我們期待將這樣的理想與經驗與人交流、分享,促進「創傷知情」的視角與服務在教育、司法與社會福利領域中成為主流,讓兒少的福祉與權益獲得更好的保障。
 

>> 看見創傷知情 從心對話│成為創傷知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