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友點滴

現在位置:

明明是孩子訂的規定,卻總是達不到?│親職教養系列-學齡兒童

訪/中山大同區兒少保護暨家庭服務中心 社工 張簡琇琄
採訪整理/企宣 張琍茵

小毅媽按照「和孩子一起討論規範」的建議,和小毅約定玩手機的時間,媽媽說小毅自己提出「每天只玩10分鐘」,但小毅都沒有做到,於是小毅媽更生氣了⋯⋯

「他明明就可以,他就是故意⋯⋯!」
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身為家長,你是否曾如此抱怨、指責過孩子,或有類似想法略過心頭呢?

延續前篇(孩子總是不遵守規範)提到:有些孩子會希望回應家長的期待,而把要求訂太高。此時家長常有的困惑是:「那是孩子自己提的,我怎麼知道標準高了還是低了?」其實,以雙薪家庭為主的現在,學齡兒童在「家長眼皮下生活的時間」越來越短,對彼此的了解好像也越來越陌生⋯⋯;家長到底如何才能了解孩子的狀態呢?除了從「老師」的觀察中了解孩子,同時身為兒保社工與母親的我認為,與其透過別人的視角,不如直接聽孩子分享!

平時,我會主動與孩子分享我的工作,例如當小二的女兒問我:「你今天加班喔?」我會回答她:「對呀,我今天因為什麼事情加班,去了哪裡,發生了什麼⋯⋯」避免用「對呀,我很累」的句點式回應。相對的,當我問起女兒的學校生活,她也會樂意鉅細靡遺地與我分享。當然偶爾也會獲得女兒:「就那樣啊。」的回應,此時我會主動延伸:「那你今天跟幾個人玩?玩些什麼?」讓問題變得具體化,孩子也會有更多的回應。

有家長問我:「工作的事孩子又不懂,為什麼要跟他們說這麼多?」讓我想到某次女兒大喊著:「喔——我壓力好大!」時,我也曾翻白眼OS著:你這個小學生是在壓力大什麼啦?(笑)同理,若家長都不曾試著分享孩子看不到的——你的世界(工作或家事),那孩子當然也難以理解我們的忙碌,對吧!

「同理」,在親子關係中必不可少。回到小毅的情況,若媽媽對小毅玩手機的情況有更深的了解(也許孩子平常一玩就是欲罷不能的三個小時,也許遊戲中的選角、組隊、等待開始就耗了十幾分鐘),在討論規範時家長心裡就會有個底:現階段孩子是否真的能夠完成?與其困在:孩子故意不做,或故意做不到的問題中;同理孩子的狀態,進一步討論如何調整規範,找尋協助孩子達成目標的方法,以及多幾次的「提醒」,能成為更有效的幫助喔!
 

>> 當孩子一直哭鬧,你就妥協了嗎?│親職教養系列-學齡前
>>孩子叫不動?總是說等一下~?│親職教養系列-學齡兒童
親職教養系列─待續!

>>支持勵友兒少服務,幫助更多兒少開啟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