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現在位置:

孩子想的和大人不一樣

帶兒少走出家暴、走回家庭

報導: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 停泊棧 August 2017 65期

攀樹走繩的戶外活動,藉由親子一起互信合作轉換互動模式,進立新關係。

 

光是打罵有用嗎?

就讀國小的琪琪(化名)說:「我有個小小願望,希望每天放學回家後有人可以陪我寫功課,並且有熱騰騰的晚餐可以吃。」

「我早上會自己刷牙穿制服,泡燕麥牛奶,吃完早餐再去上學。」小英(化名)撫摸著被媽媽打的傷痕,淡淡的敘述著。芯如(化名)離婚後獨自撫養小英,才六歲的她已經能摸黑迅速起床做早餐給自己吃。芯如向社工傾吐自己的故事時,淚水劃過她的臉龐,「我好累,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很後悔打了她。」單親媽媽芯如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為此她感到深深的無助、沮喪和徬徨……。

上述兩個實例,是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以下簡稱「勵友中心」)在從事弱勢家庭兒少關懷服務,以及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家庭服務時,所遇到的個案故事。

透過有趣的桌遊,讓親子學習如何溝通及協力。

 

陪伴兒少家長走一哩路

勵友中心成立於1973年,因為看見處於台灣社會邊緣的兒童、青少年與弱勢家庭之困境,運用專業的輔導知能深入了解其需求,進而提供必要協助與生活能力的重建。

去年底,勵友中心通過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106年度【讓愛閃耀】公益提案補助專案,將獲得的50萬元經費專款專用於「台北市中山大同區兒少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方案」,針對家庭暴力事件,由社工進入個案家庭,為家長和孩子作親子關係修復、親職能力提升、家庭功能維繫等服務。

負責該專案的助理督導楊皖欣表示:「主要提供親子活動與據點服務、到宅親職指導、親職團體與講座、家庭培力等服務。服務對象分為家長、兒少和親子:在家長部分,希望達到自我照顧、覺察能力的提升及學習適合的教養方法;在兒少部分,希望達到習得自我保護能力、生活規範建立及人際互動能力的提升;在整體家庭關係部分,則為促進親子溝通和理解,降低衝突發生,使家庭成員更親近,家庭關係更趨緊密。」

楊皖欣強調,這些家長其實是遭遇了困境,也需要幫助。針對家長部分,勵友中心舉辦「羽球與諮商團體」,106年度上半年共進行了八次,有七位家長參加,結束後家長們主動要求期盼該團體能持續下去,故再續辦八次。其中一位爸爸因車禍受傷失業在家,心情不好經常對小孩施暴,在參加了團體後,藉由打羽球與心理諮商,負面情緒及親子關係大有改善,健康情形也逐漸轉好。

親子活動部分,「今年的3~6月每月舉辦一場家庭培力活動,上午時段家長與孩子分開進行團體課程,家長是親職教育團體,內容為愛與管教、自我照顧與覺察、認識孩子的氣質與合適的教養方式;孩子則是兒少人際學習團體,目的在學習社交技巧、同理心、情緒認識。下午時段是親子共同活動,如:親子團康、攀岩等,讓親子一起經驗合作、互信、溝通、分享,從活動經驗引導親子連結到日常生活相處,轉換原有的互動模式,思考關係的新可能。有一次安排了攀樹走繩索的戶外活動,其中一對母女,女兒在安置機構,活動時才有機會跟媽媽碰面。母女關係一直很緊繃,那天她竟然主動開口跟媽媽說『我愛妳』。」楊皖欣說。

兒少團體活動,帶領孩子認識自我。

 

療癒創傷 讓愛閃耀

兒少服務部分,楊皖欣說明:「除了平時的課後陪伴,我們也於假日舉辦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和暑期兒少培力營。讓參加的兒少從繪畫、手作、運動、魔術、桌遊、影片欣賞、志工活動等,在學習才藝的過程培養自信,進而修復家暴創傷。」

而從事家暴家庭服務,社工需具備哪些專業呢?勵友中心副執行長吳易峰解釋:「就受暴孩童的生活安全評估、環境安全評估及危險因子評估,社工必須上很多課程。實務上,社工需深入了解家庭發生什麼事,家庭、家長和孩子個別需要什麼資源和協助?對於說謊、偷竊等行為偏差的孩子應如何輔導?對於控制欲強、施暴的家長要如何溝通?以上都囊括在社工的服務範疇。」

吳易峰執行長特別感謝萬海慈善【讓愛閃耀】的經費補助,做勵友的強力後盾,使社工們能全心投入家暴家庭培力等服務。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幫助孩子從繪畫中表達自我,進而修復家暴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