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刺蝟的小夏

小夏,一位在勵友兒少據點長大的小二男生。剛到據點時相當地乖巧聽話,但幾周後,他開始出現許多令人困擾的問題,像是他說不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時,就會用尖叫的方式來表現他的亢奮或生氣,讓同學、老師不堪其擾;他心裏其實期待社工及老師的關注,但卻又表現出不在意的樣子,「我沒有不開心啊」、「我才不喜歡來據點哩」
 
他對人不信任及常有防衛之心,認為大家處處針對他、討厭他;也不願意遵守規範,只想做自己的事情,當遊戲規則或課堂互動不如他意,就會固執到整個人都呈現出僵硬的狀態。他還喜歡挑釁同學,引發同學跟他打架,甚至攻擊他人生殖器、拉扯褲子;也會試探社工,觀察他們什麼時候會生氣。甚至利用他年紀小的優勢,任性的指使社工,若不順他的意就會耍脾氣。
 

小夏為什麼會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呢?

原來小夏的父母都有用藥的習慣,在小夏一年級時準備要離婚的過程中,父母出現多次嚴重爭吵,進而忽略他、責罵他。原本應該是小夏最信任、帶給他安全感的雙親,卻不斷讓他經歷心靈的創傷。
 
了解小夏的成長歷程後,就不難推斷小夏的種種行為可能都跟創傷有關。
 
因此據點的社工們採用「創傷知情」的理念陪伴小夏。社工依照美國著名的兒童精神醫學專家Bruce Perry的觀點,在小夏僵化、狂飆的時候,依照“3R”原則來對待小夏,也就是先幫助孩子控制、調節(Regulate)他們的戰/逃反應,冷靜下來之後再與孩子建立和諧、敏感的連結(Relate),最後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反思、學習說出自己的感受,建立自信心,進行理性思考 (Reason)。

當小夏開始挑釁別人,社工就會以「冷靜後再會談」的模式回應。社工也跟小夏進行協議,當他出現強烈負面情緒時,必須單獨進房間冷靜隔離,在他冷靜後社工會聽他說話。小夏接受這個提議,也在據點選擇他想要進行「冷靜」的小房間。社工要進入小夏的「小房間」時,會先經他的同意,在同一個空間陪伴他,讓小夏可以玩黏土、玩具,冷靜自己的情緒,確認小夏冷靜之後,社工再進行談話,聽聽小夏的感受跟想法,同時給予關懷。
 
用這樣的模式陪伴小夏一年多的時間,小夏也慢慢地改變了,他還是會不爽就搗亂、發脾氣,但是他會在與人衝突的時候,自己主動走進小房間,冷靜或哭一下再出來。漸漸地,他需要冷靜的時間縮短了,進入小房間的頻率也下降。
 
如果不是由「創傷知情」的角度來看待小夏,他很可能會被貼上不乖、固執、任性、對人有敵意的標籤,得不到適當的對待。在社工穩定的照顧,加上學校老師的耐心配合下,小夏的情緒行為有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覺察自己心情不好並能夠平靜表達自己的想法。
 
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幫助受創的兒少是相當重要的。在一些看似不良的行為背後,是為了逃避創傷經驗的痛苦。用正確的觀念與對待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環境,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己躁動不安的情緒,改變極端的行為模式,進而有更好的學習與成長。

>>支持勵友的兒少服務

出處: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竭力幫助弱勢兒少,邀請您捐款支持 >
文章網址:http://gfm.org.tw/cht/index.php?act=article&code=print&ID=&ids=11&date_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