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友點滴

現在位置:

以基督心為心 陪伴青少年走出狂狷、進入光明 ──勵友中心莊焜明

帶著溫良謙沖的學者氣息,「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董事長莊焜明領導一群自許「乘著基督耶穌愛的羽翼而來,學習耶穌愛人榜樣」的青少工作者,主動幫助處在邊緣和危機中的青少年,尋回失落的生命價值。

令人好奇的是,究竟這在段漫長的40年裡,上帝如何引領莊焜明,服事祂眼中看為寶貴的孩子—迷失的第100隻羊呢?
聽道行道、最資深的青少事工領袖 勵友的專業與愛心深受政府和學校肯定
 
柔和謙卑、愛神愛人的「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莊焜明董事長(左), 由吳易峰副執行長(中)及陳亭伊資深督導(右)陪同,來到今日報接受專訪。      (攝影/記者邱子雰)

「早期我們就開始關心邊緣青少年。」眼眸中流露一股無法言喻的熱情與盼望,莊焜明娓娓述說中心成立、各階段發展的歷程。

勵友中心的成立,是從已故賴炳烔牧師的「禱告」開始;在成立超越教派的「台灣國際傳道會」後,1973年3月3日其接續設立勵友中心,以全力迎接台灣未來青少年的問題、困境與挑戰,盼注入信仰價值,幫助他們進入光明的前程。

縱然創辦宗旨為「伸出愛心雙手,扶持迷失的少年」,但莊焜明數度強調不將「犯罪」或「邊緣」的字眼,強加於孩子們身上,只因相信他們僅是「一時迷失」。因此,勵友要出去尋找99隻羊之外的「那1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耶穌看為寶貴的青少年。

由於這些迷失的孩子,多出自單親或弱勢家庭,或者成長過程遭受家庭、同儕暴力對待,普遍人際關係不佳,成長階段缺乏愛的滋養,以致產生憤怒、委屈與害怕,形成「情緒障礙」,成為眾人眼中的問題青少年。其外在行為雖令人苦惱,實際上卻是內心渴望被愛與關懷的孩子。

勵友中心從發動「孩子回家」運動開始,呼籲父母營建溫暖的家;接著進入學校、社區與教會,帶領成長團體課程,同時接受政府委託,輔導中輟、間輟、高關懷與危機學生的處遇個案。勵友更成為犯罪少年的觀護人,陪伴、輔導他們,希望孩子的生命不再一樣。

莊焜明回憶,當時政府少年法庭開始成立,首任庭長陳世博盼機構協助關懷18歲以下少年犯;因此,具專業輔導能力、主愛滿滿的勵友中心,立即被政府委以重任。莊焜明感謝專家學者熱心參與諮商輔導事工,使中心專業能力受到肯定。「我們是台北、士林、板橋地院的團體榮譽觀護人!」

隨著社會青少問題日益嚴重,2001年勵友決定以更主動的「外展方式」轉型。「我們到街頭、籃球場、撞球場…,主動尋找迷失的孩子,另外也在社子(地區)設立弱勢兒少關懷站。」勵友以多元學習方式幫助孩子們穩定情緒,提供數位學習、音樂、攝影、單車環島等課程,更與企業基金會合作,成立「數位遊園地」,幫助孩子培養「就業力」。

服事範圍原本只在大台北的北北基地區,但事工後來橫跨到桃園縣。莊焜明笑稱,「這真是個大轉折!」勵友在台北設置的「沐心園」,提供全天候服事,不料後來桃園縣家防中心也循線找到勵友,幾經評估、掙扎後,決定接下桃園的安置事工。「儘管我們的人力與財力都嚴重不足,但孩子們有需要,如何能拒絕呢?」
泉旁多結果子的枝子 勵友「枝條探出牆外」
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旁多結果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創世記49章22節
 
勵友中心提供孩子們數位學習、音樂、攝影、單車環島等課程;與英特爾基金會合作成立「台灣英特爾數位遊園地」,是一個成功的合作模式。

勵友原是全方位的少年服務機構,為導正其偏差行為,建立以福音為基礎的人生觀。然而,1993年勵友進而接受教育部委託,編輯並拍攝原住民親職教育的教材及錄影帶,甚至差派社工和教師,由莊焜明親自帶隊前往各原民部落,培訓原住民種子師資。

莊焜明開心的說明這段無心插柳的事工,因當年他以學者身分受邀擔任教育部委員,並在某次會議提出以原住民母語編寫親職教育的建議,就此「不小心」被委任成為該計畫主持人。當時他使用原住民不同聖經版本語言當作教材標準本,結合教育理論,尊重各族群文化、歷史、風俗與習慣,並透過教會牧師長老協助,到各部落推動親職教育,「真是工程浩大!」

到了1999年,勵友更參與中部921震災地區原住民部落重建事工,除協助搭建106戶組合屋、2間組合式教堂,還進入災區推動原住民心靈重建事工、中輟失學輔導、家庭關懷,以及持續推動戒酒輔導事工…等。這些事工是否已岔出勵友的服事範圍?莊焜明笑說:「這完全是個意外!」

「原本只是為了關心部落朋友們的安危。」當時災區有400多位培訓的種子教師、傳道人和社工,但因台中地區道路遭破壞而無法通行,他們開車帶著莊文生牧師等人,冒險自新竹山區切入,沿河谷順利進入台中和平部落,探視居民並供應山地物資。

自此,協助各項維生需要的事工例如:供應糧食物資、協助世界展望會落實各部落組合屋搭建工程等,就落到勵友的肩上,「上帝行了奇妙的工!」而災後重建原住民心靈重建的工作、中輟輔導、家庭關懷,甚至戒酒等事工,也順理成章的成了勵友責無旁貸的事工。
進入學校很容易,進入教會卻很難 一個虧欠、二個祈求、三個呼籲
莊焜明認為,是我們虧欠了這些孩子,因為我們享受了福音好處,但「愛」卻「遠遠不夠」。雖然,「我不知道上帝何時會把我召去,但看樣子勵友勢必要成立教會,祈求主讓這些被排斥的孩子有個家。」接著他提出了第二個向上帝的祈求,就是期盼「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勵友擁有自己的會所」。

「勵友願為福音效力、為國家做事,因我們就是一群傻子!」因著耶穌的愛和盼望,莊焜明的語調從淚水中振奮了起來,向企業、政府和教會提出三項呼籲。

首先呼籲企業伸出援手。勵友一直不斷設法與企業合作,期望企業提供工作機會,幫助孩子們藉著工作穩定下來,「我們努力培養他們的就業能力,希望各界能接納這些孩子」。

接著大聲呼籲政府,務必要修正教育和社會政策,盡力幫助這些迷失的孩子。「政府不要再紙上談兵了。請傾聽我們的聲音、重視我們的建議!將錢用在關鍵事工上。」

最後,莊焜明呼籲基督的教會發揮愛鄰舍精神,「不要再讓這些孩子回到泥淖裡打滾」,他們可以不是社會的未爆彈,只要我們以基督的愛接納、引導他們走回正路,這些「最微小的弟兄」,會成為改變世界的正面力量!
 
趁著暑假,社工期待藉由特別的經驗,讓平時常到中心使用資源的孩子們,體會付出的感動與價值,更為颱風過後的沙灘盡點力,因此帶著社區的少年們來到綠石槽淨灘。  

「青少年問題是國家的問題。」莊焜明紅著眼眶說。馬太福音25章34-40節中,耶穌要我們關心那些坐監、病了的、赤身露體、客旅,以及飢了渴了的人。「傳福音是勵友存在的終極目的!我們存在是為了回應神在這世代青少年身上的心意。」這時,莊焜明哭了,「但是,我自認在傳福音事工上做得太少了!」

莊焜明老淚縱橫、哭得不能自已。事實上,陪同莊焜明前來的副執行長吳易峰,以及督導陳亭伊,先前已說明勵友同工在引領孩子們歸主所付的代價,他們長時間陪伴孩子,甚至連約會都帶著孩子同去,他們總會邀請孩子們一起上教會,好不容易孩子願意了,可惜教會顧及自身青少契孩子的成熟度,幾乎難以接納他們…

「進入學校很容易,進入教會卻很難!」莊焜明哽咽說,學校們是如此歡迎勵友前去開辦各式成長課程,他殷切盼望教會有更大的愛心與耐心,可以支持這些孩子加入教會團契,或者邀請勵友前往分享成長課程、生命見證,甚至以人力、財力支持勵友的青少事工。
 
2015/08/31 記者 / 邱子雰 台北市報導
原網頁連結:
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6595